果告诉你真相,以你的性格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……”
你的心思我岂能不知晓?然而身为女子又何来选择婚姻的权力呢?自古以来皆是媒妁之言、父母之命罢了!除了认命还能如何?我也打听过那位金家大公子,人品端正且博学多才。更何况他与东宫有所关联,出身富贵商家。若你嫁入金家,便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,数不清的绫罗绸缎。咱们女子一生便是如此,哪来那么多的情投意合?这世上之事并非事事皆能如愿以偿啊!还是罢手吧,你这般固执又有何益处?只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而已。因你之事,你父亲与祖父已争吵数次,关系愈发紧张。而我夹杂其中左右为难,苦不堪言呐!你可知我心中的苦楚?
孟知雪在床上辗转反侧,最终万般无奈地睁开了沉重的眼皮。她的眼神有些迷茫,仿佛还没有从睡梦中完全清醒过来,但口中却已轻声说道:“母亲,请您先回去歇息吧。这件事我需要时间好好思考一番。就算是为了您和祖父,我也必须慎重对待。您不必担心,我只是心有不甘罢了。可即便如此,又能怎样呢?一切依旧不会改变。这么多年来,母亲和父亲不也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吗?难道到了我这里就会有所不同吗?罢了,为了避免祖父和父亲之间的争执,我又算得了什么呢?只希望父亲日后不会为今天的决定而懊悔。”
听到女儿的话,孟知雪的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她轻声回应道:“乖女儿,你终于想通了,母亲真是为你感到高兴啊!你祖父那里,我会再去劝劝他的。至于你的想法,我也会转达给你父亲。他毕竟是生你养你的人,心中的痛苦丝毫不比你少啊。”
康王朝的皇宫内,金碧辉煌、庄严肃穆。御书房里,大康王朝皇帝赵振华正与东宫太子赵一天相对而坐,两人一边品茶,一边闲聊着国家大事和家务琐事。毕竟,在这个庞大的王朝里,家事国事皆由他们父子二人做主,因此也就少了许多顾忌。
赵振华微微一笑,对赵一天说道:“太子啊,这次科举考试的举子们所作的殿试文章,你可都看过了?其中是否有让你觉得特别出彩的人才?若是有合适的人选,可以安排到你的东宫中任职。此次,你有优先挑选的权利。另外,关于你未来的宰相人选,朕也会替你多加留意的。”
赵一天赶忙起身,恭敬地回答道:“父皇,儿臣并无太多想法。您正值壮年,精力充沛,处理政务游刃有余。儿臣怎敢有非分之想呢?至于那些文章,儿臣确实看了几篇,其中有几个人写得相当不错。比如,太子妃的兄长金立义,他的文章文笔流畅,观点独到,我认为完全可以列入前三甲之列。”
赵振华点了点头,表示认可。他深知自己的儿子性格谦逊,不贪图权力,但作为一国之君,他必须要为王朝的未来考虑。于是,他接着问道:“除了金立义之外,还有其他人的文章令你印象深刻吗?”
赵一天略加思索后答道:“回父皇,还有一位名叫张华的举子,他的文章虽不如金立义那样华丽,但却更显朴实无华,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真诚和务实。此人若加以培养,将来必成大器。”
赵振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,他对赵一天的眼光很是满意。接着,他又与赵一天谈论起了一些其他的事情,包括朝廷中的人事安排、边疆的军事部署等等。两人畅所欲言,气氛融洽。
在这看似平常的对话中,大康王朝的未来蓝图正在逐渐勾勒出来。而赵一天也在父亲的引导下,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,准备肩负起统治这个庞大帝国的重任。
大康王朝皇帝赵振华一脸恨铁不成钢地说道:“你呀,真是越来越没出息了!你就不能爱屋及乌吗?那个金立义的文章,朕也看过了,算不上最好,只能说是马马虎虎、中规中矩罢了。”
东宫太子赵一天则是满脸笑容地回应道:“父皇,您可不能这样说儿臣啊!儿臣先是您的儿子,然后才是臣子呢。对于金立义,儿臣确实有些爱屋及乌了。不过,他的文章写得还是不错的。另外,还有一件事情,父皇,这太子妃的面子,您可一定要给呀!”
大康王朝皇帝赵振华眉头微皱,疑惑地问道:“这太子妃可是你自己挑选的,朕也点头同意了。这次是怎么回事?为何还要朕给太子妃面子?你若讲不出个所以然来,休怪朕动用家法处置你!朕倒是想听听到底是何事,能让你如此上心。听说你们东宫新装修了一间书房,而且还特意找专人布置了一番,是否确有此事?”
东宫太子赵一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他轻声说道:“父皇,儿臣见太子妃平日里十分喜爱读书,便特意找来能工巧匠将书房重新装修了一番,并精心布置了一下。如今看来,效果相当不错,就连儿臣自己也甚是喜欢。若父皇得空,不妨前去东宫瞧瞧。您已有许久未曾到东宫用膳了,不知可否赏光?”
大唐王朝皇帝赵振华闻听此言,不禁开怀大笑道:“好啊!哈哈哈……你这臭小子总算是办了件正经事。太子妃有孕乃是大喜之事,太医可曾前往诊视?此乃我大康之幸事,你为何不早些告知于朕?竟还如此藏头露尾。罢了,既然太子妃开了口,这个面子
第114章 进士及第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